6月30日,湖南轨道集团旗下湖南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交通设计院”)参与建设的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正式通车运营,标志着其在长三角地区的首个轨道交通设计项目顺利收官,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市场突围又迈出关键一步。

宁波系典型软土地区,台风频发,复杂恶劣的地质气候条件,为地铁设计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重重挑战之下,湖南交通设计院凭借卓越实力交出高分答卷:不仅在全线率先完成首个开工标段验收、首个车站土建单位工程验收,还获评2023年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立功竞赛先进集体。
值得一提的是,其负责的标段成为了宁波轨道交通三期工程的“技术创新试验田”——所有新工艺、新技术均在此先行先试并向全线推广,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创新范本。

软土挑战、台风频发
“轨道设计湘军”如何应战?
与湖南以丘陵、山地为主的坚硬地质不同,宁波属于典型的软土地区,这里的土层就像一块饱含水分的“嫩豆腐”,天然含水率高达40%-80%。在这种特殊地质条件下施工,工程界形象地称之为“在嫩豆腐里打洞”。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基坑坍塌、盾构偏移等一系列问题。
湖南交通设计院参与建设的宁波市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包括南部商务区站、鄞州公园南站(原明州医院站)、庙堰站及其相邻区间。其中,附属基坑围护安全施工堪称最难啃的“硬骨头”。标段内车站不仅需要与已运营的5号线实现换乘,还需紧邻周边建筑作业,最小净距仅6米,传统工法挖基坑极易引发地面沉降甚至塌陷。
如何破题?项目团队提出了创新解决方案:通过采用超深地下连续墙来增强基坑围护结构的稳固性,并引入智能“机械臂”系统自动调节支撑压力。
如果将深基坑比喻为一座地下宫殿,那么围护结构就如同这座宫殿的“围墙”。传统钻孔桩法如同在土里“插筷子”,难免留下缝隙,而地下连续墙技术则实现了无缝连接,极大地提升了安全性能。
此外,项目团队创新引进了智能钢支撑伺服系统。与传统钢支撑仅能被动承受压力不同,这套系统结合了液压控制、自动监测以及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24小时不间断监控基坑的变化情况。一旦检测到基坑变形松弛,系统便能立即调整支撑轴力,主动顶住两侧地下连续墙。一套“组合拳”下来,车站保护区域最大水平变形量仅为50.06毫米,远优于全线其他车站。

钢支撑系统
宁波地处沿海,台风频发,给工程建设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小觑。面对这一难题,项目团队从设计源头着手,依据宁波历史最大涝水位和地形特点,对防排水措施、围护结构、车站出入口标高进行精密设计,并通过日复一日的现场情况检查反馈动态调整,不断强化薄弱环节,构筑起层层防线。
2024年9月,14级强台风“贝碧嘉”席卷宁波,狂风裹挟暴雨倾盆而下。彼时,车站主体顶板刚刚完成碎石回填,机电安装工作全面展开,大量关键设备已经进场作业。更为复杂的是,8号线与5号线之间的换乘通道长达100米、面积达1000平方米,正处于附属结构与主体工程连接的关键阶段,部分接口尚未封闭。
一旦暴雨积水通过碎石缝隙或地墙凿除面渗入车站,不仅会影响在建的8号线,甚至可能波及已运营的5号线,后果难以预料。
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极端天气,项目团队提前部署、科学应对。“我们在换乘通道与主体接口处的顶板和底板上,均增设了贴地挡水墙,形成双层‘防水闸门’,同时配合抽水泵实时排水,构建起高效联动的防排水系统。”项目负责人介绍。台风期间,项目管理人员24小时驻守工地,与参建各方协同作战,确保车站施工、运行安全。凭借科学完善、高效运转的防汛体系,项目团队成功经受住多次台风考验,牢牢守住了工程安全防线。

站桥合建、类矩形盾构
创新驱动降本增效
宁波市鄞州区华医桥下,毛家漕河静静流淌。然而,在这条看似平静的河流下方,宁波地铁8号线的鄞州公园南站正在忙碌运行。
鄞州公园南站设计之初,车站上方是桥与河,两旁是密集居民区和交通干道,如何在不扰动既有环境的前提下,找到车站安全高效建设的最优解?
面对桥与站的空间冲突,湖南交通设计院给出了一个大胆而创新的答案:站桥合建。他们将桥梁墩柱直接架在车站结构上,形成了“桥搭在站上,站扛着桥”的独特布局。这种“车站与桥梁同步规划、结构合一、功能共存”的新模式,不仅节省了土地和建设资源,提高了施工效率,也为城市空间的集约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介绍,在最关键的过河段,车站顶板使用了特殊材料增强防水、防裂和抗冲刷性能,同时加装钢筋混凝土保护板,并对底板的承台进行加宽加厚处理,让它更牢固地“抓”住地基,有效防止地面沉降不均。
在成功破解站桥冲突难题后,项目团队又创新采用了国内前沿的施工技术——类矩形盾构法。这种外形像“铁盒”的盾构机,内部净尺寸达到10.6米×6.037米,能在同一掘进面完成双线轨道的空间开挖,相较于传统圆形盾构空间利用率提升超30%,对软土地质适应性强,堪称城市“微创手术”的利器。

类矩形盾构
一系列创新举措,带动降本增效显著。据介绍,通过站桥合建,鄞州公园南站减少泥浆排放约1200立方米,节省造价240万元。类矩形盾构等创新工法的应用,不仅将对周边建筑和交通的干扰降到最低,还大幅缩减车站施工用地,节约建设成本7306万元。

一站一景
讲述地铁里的宁波故事
走进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车站换乘通道,一抹温润的青绿映入眼帘。不锈钢线条与灯带交错排布,既展现出工业设计的现代美感,也呼应了宁波这座纺织重镇的历史底蕴。
这是湖南交通设计院以车站为舞台、以装修为笔触,将地域文化深度融入地铁空间的生动实践,在宁波轨道交通8号线打造“一站一景”,将历史沉淀与时代气息交融于地铁空间,让每一座车站都成为讲述宁波故事的独特窗口。
以鄞州公园南站的设计为例,灵感源自“国之工匠”,从制衣工艺出发,致敬匠人精神,以“裁云镂月”为题,将服装工匠指尖上的技艺巧妙融入建筑空间之中。设计团队从服装裁剪与缝合的整体逻辑出发,构建出空间中的点线面关系。柱身渐变色彩象征布料染织技艺,顶面蓝色吊顶采用立体拼接手法,形成起伏动感,诠释裁剪工艺从平面走向立体的精巧过程,天花两侧的渐变冲孔图案则融入传统服饰纹样元素,墙侧造型灯带如同衣服的走线,将每一片材料温柔缝合,再现缝纫工艺之美。

鄞州公园南站
破软土之困,迎风雨前行,在东海之滨,湖南交通设计院以创新和担当彰显了湖南轨道设计的硬核实力。随着宁波市轨道交通8号线通车、绍兴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工程、4号线一期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轨道设计湘军”已稳稳立旗于长三角。而这只是他们不断突破、开拓进取的一个缩影。如今,他们的足迹已深入长三角、大湾区、环渤海等地区,从区域走向全国的市场突围蹄疾步稳,“轨道设计湘军”品牌愈发闪耀。
从轨道设计出发,到逐鹿更广阔的轨道交通市场,“轨道设计湘军”的新征程已然开启。湖南交通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向建军表示,自去年11月成为湖南轨道集团控股子公司以来,湖南交通设计院便以此为新的起点,加速向铁路和以磁浮为代表的新型轨道交通领域拓展,正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磁浮及综合交通设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