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新一批30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入围。这是长沙继2019年以来获批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之后的又一重要突破,标志着长沙在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的进程中,平台更广、动能更强、后劲更足。
在这一“国字号”招牌落户的核心区域,长沙黄花国际机场T3航站楼及配套工程建设正全速推进,一座承载更高开放愿景的“长沙之星”整装待飞。
1
进度条刷新:
T3航站楼、第三跑道建设全速推进
日前,长沙机场改扩建工程全景图震撼首发。T3航站楼创新设计的“五指廊”如舒展的鸟翼,展现腾飞之姿。
国资潇湘了解到,目前,由中建八局、中建五局、湖南建投建工集团联合承建的长沙机场T3航站楼项目主体结构及金属屋面已全部完成,正在进行幕墙工程收尾、机电管线和设备设施安装、装饰装修等工程施工,预计9月底完成全部幕墙工程,10月校飞,2026年6月竣工。此外,由湖南建投六建公司承建的综合交通枢纽(GTC)项目,其磁浮T3站已完成单位工程竣工验收,旅客过夜用房已进入收尾阶段,站前高架桥基础部分已全部完成。
根据规划,建成后的T3航站楼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远超T1、T2总和。其独特的“五指廊构型”犹如张开的手指延伸至机坪,大大增加了近机位的数量。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航班停靠的效率,还极大缩短了旅客从登机口步行到飞机的距离,确保大约80%的近机位登机口步行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
此外,T3航站楼将无缝接入长赣高铁、地铁6号线、磁悬浮,并预留地铁10号线及城际S2线接入条件,真正实现“零换乘”。旅客从下飞机到换乘各类交通工具,全程步行不受车流干扰,5分钟内即可完成,一座真正实现“落地即通达”的现代化空港跃然眼前。
与此同时,长沙机场改扩建另一关键工程——第三跑道建设也如火如荼。这条长3600米、宽45米的4E级远距离跑道,计划今年8月底实现全线贯通,10月校飞。三跑道投用后,将与现有一、二跑道形成“一远两近”高效运行格局,不仅可起降波音747、空客A340等大型宽体客机,更能灵活调配航班,显著缓解高峰压力。
1
获批国家物流枢纽
助力开放愿景加速落地
长沙再度跻身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空港型枢纽的“加冕”,为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注入了更强劲的动能。而深处内陆的长沙,又何以承载这份国家战略的“厚望”?

作为中部崛起核心城市、“一带一路”航空货运桥头堡及粤港澳与长江经济带关键节点,长沙集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于一身。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选址黄花国际机场周边,这里汇聚自贸试验区、临空经济示范区、综合保税区等“五区”政策红利,是具备区位、产业与政策的黄金区域。顺丰、圆通、中通、普洛斯等物流巨头在此云集,已建成投用仓储设施达50万平方米,中通投资110亿元的货运航空总部基地已破土动工。
数据显示,去年,长沙航空货邮吞吐量突破19.98万吨,国际货邮增长率达15.1%,黄花机场跻身中部地区前三。25条国际货运航线网络通达欧盟、东盟、美国、拉美、非洲五大经济体,覆盖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全球物流节点,国际“朋友圈”持续扩容。
而即将建成的T3航站楼及其配套工程,正是撬动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战略功能的关键支点。项目全面建成后,黄花机场保障能力将实现质的飞跃:年旅客吞吐量跃升至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将提升至60万吨,远期更瞄准2030年货邮吞吐能力达75万吨目标。这一飞跃,恰与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集中实现货物集散、存储、分拨、转运”的核心功能深度契合,将为枢纽内物流企业提供强大基础设施支撑。
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又将为长沙带来哪些利好?通过强化互联互通,高效集聚整合物流资源,显著压缩通关时效,可实现物流成本的大幅优化。据了解,长沙创新推出的“国际邮件+快件+电商”一站式通关模式,已使通关时间压缩50%、成本节约30%;推动“区港联动”,实现综保区与机场货站一体化运作,“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刚刚落幕的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硕果累累,签约项目176个,金额达113.9亿美元,项目数量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45.8%和10.6%。作为博览会永久落户城市,长沙此次获批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将极大畅通国际物流通道,打通“湘品出海”与“非洲好物入湘”的双向快车道,持续拓展中非经贸合作新版图,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为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据悉,未来,湖南将以黄花机场这一核心枢纽为引领,梯次推进支线机场建设,构建“一枢纽两干八支多点”的现代化机场体系。可以预见,待明年T3航站楼正式投用后,长沙面向世界的航空门户将进一步敞开,一个辐射中部、链接全球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正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