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世界纪录的中国磁悬浮是如何产生的?对话全国劳模梁潇

2025-05-02 浏览: 来源: 作者: 梁祎雯

428日上午,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湖南省共有84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接受表彰,来自湖南轨道集团技术中心的梁潇便是其中一位。

北京四月的晨光中,人民大会堂的国徽闪耀,梁潇胸前的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也熠熠生辉。那一刻,他的思绪飘回了5年前的同一天——在那个夜晚的星辰之下,在长沙机场磁浮快线被探照灯照亮的轨道上,中国磁悬浮的速度,刷新了世界纪录。

100160.7

深夜“天窗”的世界纪录

100km/h160.7km/h,这不是简单的速度跃升,而是一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堪称勇闯“无人区”的探险。2016年,梁潇肩负提速试验负责人的重任,牵头组织国内20余个顶尖技术团队,联合攻关新一代商用快速磁浮交通系统,目标清晰而艰巨:确保运行速度从100km/h提升至140km/h,力争提升至160km/h

现实的挑战同样严峻。没有专门的试验线,梁潇和团队成员只能在长沙磁浮夜间停运的短短两小时“天窗时间”里进行这场极限实验。

“这短短的120分钟,每一秒都弥足珍贵,每一次操作都必须慎之又慎,因为必须保证磁浮线日间的安全运营。”梁潇介绍道。

110120130……每提升10km/h,梁潇紧绷的心弦就稍放松一点。当速度突破140km/h时,他们已经成功达到了保底目标,团队中有人建议“见好就收”。

不过梁潇认为这还不是终点,“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全国各地的专家齐聚一堂,经过反复讨论测算后,他们决定以5km/h为单位,继续向更高的速度发起冲刺。随后,又经过了三次实验,速度稳定在了150km/h

就在胜利似乎触手可及之时,挑战再度降临。155km/h的速度测试中,磁浮列车出现“砸轨”现象,产生的震动既动摇着列车的速度与稳定,也动摇着在场专家们的心弦。测试方果断叫停,认为绝对不能再继续了。面对困境,梁潇却异常冷静,他迅速分析发现问题症结并非出在理论计算和技术上,而是操作过程的失误。

做,还是不做?这个艰难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但梁潇没有丝毫退缩,他坚信,他们必须做,而且一定要成功!“那就直接160!” 梁潇这声坚定的指令如同战鼓般激荡在团队每个成员的心里。

2020428日,当测试速度突破160.7km/h的那一刻,整个团队瞬间沸腾了。历经四年的艰苦攻坚,梁潇和他的团队成员终于实现了快速磁浮测试速度160.7km/h的突破,不仅刷新了世界纪录,还将我国商用快速磁浮系统推向了新的高度。

试验成功后,梁潇并未止步,他马不停蹄地组织编写了全国首部160km/h快速磁浮设计标准,推动技术转化应用。相关科技成果又运用到后来的凤凰磁浮文旅项目、长沙磁浮东延线、长沙至浏阳市域铁路中。湖南磁浮就此划下“1860轨距”“160时速”两大行业标准,树立了磁浮产业的“中国标准”。

从“试验线”到“运营线”:

中国磁浮的破冰之旅

时间回溯到2014年,32岁的梁潇作为技术牵头人,负责全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磁浮铁路——长沙磁浮快线的设计、施工、新增车制造调试的技术总体工作。

彼时,全球磁浮交通领域工程化进程遭遇瓶颈,步履维艰。尽管国内已经研究了30年,取得了一部分创新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也只能“躺”在实验室里、停在试验线上,迟迟无法转化为完全自主化的商业运营线路。

“他还这么年轻,真的能担起这个重任吗?”面对质疑,出身交通领域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梁潇从未退缩——“只要敬畏技术、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题。”他说。

面对国内技术标准缺失、工艺体系空白等重重困境,梁潇带领团队展开研发攻坚。

6476根“F”轨,便是这项创新工程的一个攻坚缩影。磁浮车辆运行的轨道,与高铁、地铁不同,它主要由两根“F”形状的轨道组装成一榀。而由于特殊的要求,每一根都需要单独设计,用机床精加工生产。

此前,“F”轨在国内仅应用于距离较短的试验线,需求量小,而长沙磁浮快线如此大规模的批量采购在国内尚属首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F”轨的生产成为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一环。

梁潇回忆,当时湖南省内尚无相关生产线,而新建一条耗资高达10亿元。面对困境,梁潇没有丝毫犹豫,同项目团队兵分多路,奔赴四川德阳、陕西宝鸡、山西平遥等生产基地,采取驻厂督造的方式,确保“F”轨生产进度。

不到20个月的时间,长沙磁浮快线便建成投运,实现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磁浮商业运营线从“0”到“1”的突破,向世界展示了“湖南速度”“中国效率”。

图片

在此期间,梁潇及其团队提出的轨排高精度批量生产方案将轨道误差控制在毫米级;车轨桥耦合共振抑制技术则破解了磁浮列车运行时的抖动难题......他带领科研团队总计完成200余项技术升级,让国产磁浮列车的安全性、稳定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磁浮造价成本革命”:

创新引领未来

“创新者生存。”在梁潇的创新基地,这五个大字赫然醒目,彰显着其团队的核心理念。

为了打通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路径,梁潇将目光投向磁浮产业链的深层业态,毅然投身新一轮的“造价成本革命”。

2024年,面对磁浮交通造价相较其他制式缺乏竞争力的行业性难题,梁潇率领技术中心团队,会同产业链企业和研究机构展开了一场系统性重构的攻坚战。团队通过优化设计、革新工艺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成功推动每公里直接工程造价降低了25%,降至1.5亿元/公里,为正在实施的工程项目节约造价投资达20亿元,仅凤凰磁浮项目就节约了1.47亿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梁潇为代表的一代代磁浮人不断努力之下,湖南省磁浮交通的本地化配套率已跃升至80%以上。这意味着,每建设一条磁浮线,就有80%的装备、80%的产值源自湖南本土企业,不仅显著增强了湖南磁浮技术综合实力,更为湖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5年,面对多维度、多场景轨道交通应用需求,梁潇带领的团队不再满足对磁浮制式迭代式创新、渐进式创新,而是锚定直接工程造价1亿元/公里的目标,开始对现有体系开展“革命式”创新的系统重构。

梁潇的故事,是无数助力中国智造从追赶到领跑的磁浮人的缩影,更是中国创新力量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轨道无尽延伸,承载着一个关于速度、创新与引领未来的“磁浮梦”。这个梦想,在梁潇和无数磁浮人的接续奋斗中,正一步步变成现实,成为中国智造中闪耀世界的璀璨名片。
Copyright © 国资潇湘